許偉斌在美國深造時,深受指導教授的啟發,在其陶藝作品中融入東方的特色並以複合媒材形成個人語彙,使作品帶有耐人尋味的神祕感。1993年返國發表一系列創作,其作品以樂燒與燻燒為主,跳脫了當時台灣現代陶藝的典雅寫實風格,並善用複合媒材,不同媒材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創作具有不同空間層次之作品。許偉斌深刻了解創作者對材料必須具有感情並與之對話,才有機會賦予造形新的意義。
這件作品的造形是以鐵與燻燒陶的結合,以直立的鐵條架起如篝火般的形狀懸掛人物造形的燻燒陶。整體結合與技法運用,使人聯想到燃燒後的篝火,剩餘中間的人像只有火痕,卻未被大火焚燒殆盡,人像臉部以翻模的方式呈現,只有五官卻沒有完整頭顱,臉部表情安逸平靜,像是世界再多的紛亂,也不會打擾它自己建構起的小空間形成儀式性的象徵,此種表現方式強烈表達了作品主題不動心。
出處:廖瑞章,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