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三年級開始,油畫便是我創作的主要媒材,而人物則成為我主要關注的對象。在那之前,也曾有過懵懂尋覓的階段,試過一陣子水墨,或用油彩描寫風景,但好像距離都有些遙遠,跟自己的性格並不貼近,有種畫不進去的感覺。至於這些年已流行過的觀念、裝置,以及正在流行中的影像,雖然可以欣賞,但要起身力行,深知自己並非那種頻率的創作群。因此,在某次翻看家庭生活照的時候,發現家人、朋友對我而言其實是最親近的,描寫自己熟悉的人物未嘗不是種可能,於是便進入了那樣一個關注生活週遭的狀態裡。在實際的繪畫過程中,我其實一直企圖將人物描寫地更像他們本來的樣子,這種「像」並不是皮膚表層細節質感的那種像,而是一種狀態或神情的捕捉,每一張畫好像都在尋找某種特定的氛圍,剛開始時並非那樣確定,只有在一筆筆加上去的過程中才清楚起來。另外就畫面上的佈局安排及經營來說,我的作品空間感其實相當壓縮,背景部分的筆觸處理常常像要擠到前面來,和人物黏在一起,其實我認為在畫布上塑造出三度空間的幻象,並非是我想追求的,用油彩來畫照片的意義不在於畫的跟照片一樣,也不在於把照片上所不存在的空間感營造出來,而是我去找出某個點,那個點或許是眼神,或許是表情與情緒,甚至是一個手裡拿的東西也可能是衣服上的花紋圖案……,這些東西會暗示出特殊的情境,無論是具體或抽象,也就是因為想去把那個未知的情境處理出來,才讓具象繪畫有了想像空間。出處:呂浩元,《典藏目錄21》,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9,頁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