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天燈的由來,據傳,始自三國時代,為諸葛孔明所創,目的是製造錯誤天象以欺騙敵方將領,屬軍事用途;後來,這種以熱氣上升原理施放天燈的技術逐漸流傳於民間,成為民間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習俗而保留迄今。此作品即是以節慶朝會之高潮戲—燃放天燈作為題材,描繪出寺廟大埕上,大批民眾聚集,點燈祈福的活動情景。畫面中以深沈的藍黑色與紅棕色,帶著夜的神秘氣息,鋪陳出夜幕之下的廟堂、人影、石獅與香爐。其中又以前景的石獅、香爐與遠方的寺廟相互呼應,並以三者之間的動線,標示出廣場的空間範圍。廣場上方,一個個承載著無限希望的紅色天燈,襯著陣陣的白煙,冉冉升起而飄向高空,並在暗夜中灑下一道道金黃色光芒,溫暖了人們的心。
出處: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