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進(1941~)生於台南永康,高中時期與郭柏川學習素描,曾經自述郭柏川是其創作理念啟蒙的開端,影響至為深遠。1962年考進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在校內受到廖繼春及五月畫會彭萬墀等人的指導,奠定其既遵循師承傳統又追求最大可能性的創作思維。1960年代中期,李朝進開始「銅焊畫」的創作實驗,持續進行將近十年。此階段的作品以銅作為基底材,經烈火切、割、燒、焊的淬鍊過程,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內省,被視為台灣複合媒材創作的先驅者。80年代之後,李朝進重新回到繪畫的平面創作,更多的是濃烈的鄉愁與悲憫的情感,而越後期的作品,則越跳脫造形與敘事,傾向材質與肌理的抽象繪畫語言。
〈靜物〉創作於1991年,題名雖是「靜物」,卻非單純的寫生。作品少有肯定的線或堅實的面,卻充滿作者不斷塗抹、覆蓋、修改的痕跡。畫中靜物似乎處在一種傾斜和漂浮的狀態,即使部分油彩肌理厚重,但仍像虛無的暗影,彷彿隨時可能消融在背景當中,而作品的灰褐色調,更加添畫面滄桑的孤寂感。無疑地,這是一件表現性風格強烈的作品,無關乎視覺表層美感,卻是晦澀、沉重、深刻的生命體悟。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