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進(1941~)生於台南永康,高中時期與郭柏川學習素描,曾經自述郭柏川是其創作理念啟蒙的開端,影響至為深遠。1962年考進國立藝專(今台灣藝術大學),在校內受到廖繼春及五月畫會彭萬墀等人的指導,奠定其既遵循師承傳統又追求最大可能性的創作思維。1960年代中期,李朝進開始「銅焊畫」的創作實驗,持續進行將近十年。此階段的作品以銅作為基底材,經烈火切、割、燒、焊的淬鍊過程,追求一種精神上的內省,被視為台灣複合媒材創作的先驅者。80年代之後,李朝進重新回到繪畫的平面創作,更多的是濃烈的鄉愁與悲憫的情感,而越後期的作品,則越跳脫造形與敘事,傾向材質與肌理的抽象繪畫語言。
〈月蝕〉這件作品充滿強烈的寓意及敘事性,古人有「天狗蝕月」、「蟾蜍食月」之說,代表厄運或災難,是人們面對無力對抗的不幸所作的宿命式詮釋。作品左側的人物正透過破窗抬頭呆望天象,右側坐姿的女性斜靠椅背兩眼渙散,儘管膝上趴臥的孩童正掩面哭泣,似乎也無力給予慰藉,連一旁的小狗也是低頭夾尾、了無生氣。這幅極其無奈絕望的景象,透過作者沉滯的色調與重複擦抹糾結的筆觸作出精準的傳達,十分具有感染力。這件作品正是李朝進藉繪畫所作的生命書寫,既冷漠疏離,又充滿悲憫感傷。
出處:潘顯仁,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