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信1936年生於臺南縣歸仁鄉紅瓦厝仔;1952年進入臺南師範藝師科,深受導師張麟書木刻技法的吸引而走向版畫創作旅程。1972年開始轉向大畫幅的油性印墨、多版套色,著重色彩塊面的堆疊,呈現鮮明開朗的民生正向。林智信版畫皆以鄉土民情、童玩記憶、民俗廟會、農事閒暇等為題材;在敘事上,選擇正向、光明的人生態度與思維。
〈閒睡牧童〉製作於1975年,與〈國劇化妝〉同時入選1976年挪威第三屆國際版畫雙年展;畫面中,牛靜默地低頭食草,舉止緩慢小心翼翼,深怕搖動晃醒趴睡在牛背上的牧童,牧童看似浸在夢鄉,足見牧童與牛的默契與情誼。土黃色、棕色調的牛,乍看似「黃牛」,但若觀看其牛角造型,大且向後彎曲,應是「水牛」;林智信刻意改變牛的原有色相,也主觀的變異天際色彩,為的是營造一落日餘暉、辛勞農事暫歇的氛圍。但是,在原本灰黑色的牛角上,順其肌理置放少許的藍色線條,對比於整體畫面色調,凸顯明快、活潑的效果;而牛角上的藍色又巧妙的連結了牧童身上衣服藍色條紋,更加深了牧童與水牛的緊密關係。牛在臺灣農村社會中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載運、代步、牽引、耕種、犁田等,牠已儼然成為臺灣農村生活與文化一重要象徵。
出處:黃郁生,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