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1871-1939),字雲仙,號髄石子、抱琴游子。福建仙遊人,善作人物畫。李霞於日治時代前後曾來台灣旅居兩年,昭和三年(1928)李霞來台,擔任新竹「書畫益精會」舉辦的全台書畫展覽會審查委員,對台灣「閩習」畫風的形成有所影響。
此作為紙本彩墨直幅人物畫,構圖以芭蕉枝幹與老翁手臂做為中軸線,老者與芭蕉樹之間放著一台古琴,人物底下放置一塊草蓆,草蓆邊有飲茶用具及老者的拖鞋,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的穩定且和諧的畫面。背景以留白的方式,將幼童幫老翁搥背主題襯托出來,老翁赤裸著上半身,曲背坐姿,似乎是享受著幼童幫他搥背的輕鬆感;幼童則是袒露下半身,極力伸展著身體使勁地搥背,作者將兩者做出明顯對比極其滑稽。作者利用淡墨筆觸勾勒出老翁肌肉線條,瘦骨嶙峋;以略帶光澤的質感展現出幼童稚嫩的皮膚。畫幅右側落款:「抱琴遊子,李霞寫意。」下鈐雙印:朱文「勽(抱)琴遊子」,白文「李霞寫意」。
出處:翁瑄孺,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作者詳情
李霞(1871-1939),字雲仙,號髄石子、抱琴游子,福建仙遊人。幼時跟隨伯父李芳林(生卒年不詳)學畫,從《芥子園畫傳》入手,繼而法上官周(1665-?)、黃慎(1687-1772)、華嵒(1682-1756)、任伯年(1840-1895)、錢慧安(1833-1911) 等諸家畫風,尤其受揚州八怪之黃慎之影響特深。17 歲起,便受聘於各地寺廟描繪人物壁書,遊藝四方。1928 年9 月自大陸渡臺,在臺北和新竹展售繪畫;1929 年8 月新竹書畫益精會所主辦「全島書畫公募展」,李霞應聘擔任評審工作之審查委員。其來臺期間,大多寓居新竹,陳湖古(1890-1955)、陳心授(1862-1933)、張品三(生卒年不詳)、鄭玉田(1897-1965)、范侃卿(1908-1952)等,都曾向他學習、請益,私淑其畫風者更是不乏其人,其人物畫風對於日治中後期以及戰後初期的臺灣民俗彩繪影響頗為廣遠。
黃冬富,「臺灣早期書畫藏品策展研究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