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此作品圖檔,畫心底下作者簽名處,應是保有載體紙張原有的色調;紙張在經歷數十年的歲月,可能有點褪色或黃化,但比較紙張的顏色與畫面中山羊和男童上衣的「白」,有顯著的差異。此作是林智信第一幅嘗試以橡膠版多版套色的作品(在畫心左右兩側邊緣,可見少許的對版誤差,也正流露出製版印製時的直率)。推測其在處理構圖分色、雕刀刻板之後,以較大面積的大色塊、少有細節的首版先印了一不透明的白色為底;接續刻印明度漸次、彩度較高的版;當然,油性印墨的透明或不透明性較易調製,印版的順序無須必然的由淺到深依序進行,但經常是將黑色版留在最後印製,可以壓蓋前步驟少許錯位的痕跡。
〈村童〉畫面有布袋戲偶、斗笠、羊群,以及稻草收割後捆綁豎立待乾等圖像,皆是臺灣在七十年代之前常見的農村景像,林智信在雕版中記錄下這時代的特徵。
畫面背景橫向的構圖對比於主角男童的垂直坐姿,白山羊後面安排一黑山羊,男童黑色的頭髮背後襯托著另一白山羊,巧妙的運用「對比」的造形原理,添增畫面明快、開朗、陽光的氣氛,林智信說:「一個好的藝術家在其創作中,除了表現時代性及個人性意義外,更應賦予作品具有淨化精神的生命內涵,以及提升人類文化層次的理念。」。
出處:黃郁生,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