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站導覽 :::
 
:::
我今天不想念書 I Don' t Want to Study Today
雕塑 Sculpture
李桓權 Yi Hwan-Kwon 1974
110.0 x 100.0 x 72.0 cm
登錄號 09700005
「當我開始創作一件雕塑作品時,我感覺它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力量。」 雕塑的力量可能是一股能產生動作的靈氣。但是雕塑本身無法表現它在空間中的動作,因為它被固定在空間裡,無法移動。 那麼雕塑如何讓自己動起來呢?有一種方式可以讓雕塑動起來,就是活動藝術。但我認為這種動作模式過於規格化、傳統而討喜,以致於無法脫離「靜態展現藝術家個人表現」的格局。然而,動態表現方式卻帶有一種懷疑色彩的空虛感,因為直接展示一再重複的故事本來就很乏味。 且不管作品性質是靜態還是動態,哪一種比較具有動感、速度感和靈氣呢?我們如何賦予靜態的雕塑作品動態的生命?我們且假設自己處在萬物皆靜止不動的空間裡。 在電視影集《陰陽魔界》 (The Twilight Zone) 裡,我記得故事曾提到一個男人戴著使他具有停住時間能力的項鍊。實際上那根本是假的,因為一旦所有動作都停下來,我們根本連光都感受不到。如果我們身處於時間流動極為緩慢的空間裡,那麼我們的位移就會相對變快。 有人說「近乎靜止」和「極快速」兩種狀態是一模一樣的! 如果我們在高速狀態下觀看物體(比方說,當我們以光的一半速度行進時,假如我們望向一邊,物體的體積似乎就此縮小,而長度卻隨之增加了。)因此物體會比我們在正常速度下看它時顯得更瘦長。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及李歐納.史連在《藝術與物理》一書的論點裡,空間都不是絕對的概念。比方說,畢卡索畫作中呈現的多重視點,使人能夠在一幅作品中同時看到不同的空間面向;而莫內則將所有空間面向的視點全部壓縮在單一平面上。在這脈絡之下,物理速度和藝術家的心理速度是息息相關的。 心理速度在靜止的雕塑作品中留下一絲異常發展的痕跡。雕塑作品並不是真的靜止不動,而是反映了某種極快的心理速度。在那一刻間壓縮的程度反映了我們對「距離」以及對「雕塑」兩者間常識上的差異。這種壓縮破壞了我們的感知,也因而被歸類為一種肉眼的幻覺。 透過內在速度的不同空間或時間,我們才得以對「當下」保持感知;也就是說,自我存在感和藝術作品是直接相關的。出處:李桓權,《食飽未?:亞洲藝術雙年展.200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7,頁158。
藏品詳情
作品名稱
我今天不想念書
類別
雕塑
媒材
玻璃纖維強化塑膠
創作年代
2007年
組件數量
1件
尺寸
110.0 x 100.0 x 72.0 cm
登錄號
09700005
入藏年
2007
授權方式
本館可授權進行非營利使用行為
收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作者詳情
作者
生年
1974
:::
403 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04-23723552
資料更新日期:2024年11月22日 西元2021年 版權所有
授權清單 vertical_align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