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信1936年生於臺南縣歸仁鄉紅瓦厝仔;1952年進入臺南師範藝師科,深受導師張麟書木刻技法的吸引而走向版畫創作旅程。之後,《豐年》雜誌半月刊主編楊英風頗為肯定林智信黑白木刻,選用了其作品登載於刊物版面,更增添林智信對木刻版畫的熱情。1955年畢業後從事國小美術教育、推廣版畫藝術;教學之餘,持續創作投稿,題材多以反映時代風情與鄉間生活風貌,展現深厚素描功力與成熟的刀刻技法。1972年開始轉向大畫幅的油性印墨、多版套色,並積極參與國際性版畫徵件,捨棄較纖細的刀刻筆觸,改以著重色彩塊面的堆疊,呈現鮮明開朗的民生正向。1976年起,以《迎媽祖》為主題刻製巨幅版畫,記錄臺灣民間信仰遊行活動。
林智信年幼時,由於父親穩定的工作,家計無慮、衣食無缺,生活逍遙自在,常嬉戲活躍於田園。1970年代開始創作多幅以「回憶童年活動」為主題的版畫;〈鬥蟋蟀〉作於1979年,是指兩隻雄性蟋蟀正面對峙搏鬥遊戲,競賽場安排在一狹窄的賽道,孩童飼主手持一根稻草在蟋蟀的後面驅趕,當兩雄碰撞時,高下立判,敗者只好回頭逃跑。孩童飼養蟋蟀為寵物,必須先在田裡灌蟋蟀、捕抓蟋蟀;1984年林智信又以水印木刻製作了〈灌肚脖仔(大蟋蟀)〉,補足這遊戲的前後關係。
出處:黃郁生,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