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修平(1936-)出生於臺北, 1955年就讀師大美術系時曾於李石樵(1908- 1995)畫室學畫,畢業後入東京教育大學鑽研油畫,在松木重雄(1919-2010)的啟發下,他開始將臺灣鄉土的元素融入作品中,1965年赴法求學,於夏士德(Roger Chastel, 1897-1981)、海特(Stanley Hayter, 1901-1988)門下學習油畫與版畫,此時期作品融入許多民俗的圖騰與符號,並運用多色凹凸技法營造版畫斑駁的肌理效果,使其作品深具東方文化的底蘊,個人風格也逐漸成形。
「菱形」為廖修平作品中常見的視覺符號,此靈感是源自於春聯,對他而言,菱形不僅是突破水平垂直的框架、油畫尺寸的規範,同時也象徵著「窗」,聯繫著藝術家、其文化母體與當代藝術世界。本作《庭園I》也以菱形連結室內與室外空間,他以高明度的色彩、點描的技法描繪菱形內的世界,而菱形之外,則為中國傳統繪畫中常見的山石枯木,其岩石可見皴法筆觸,左右兩旁延伸的枝葉則以白描與點描的手法表現,金色線條穿梭於岩石與枝葉間,極富平面性與裝飾性。遠景山脈與菱形框架皆呈高彩度的對比,與畫面最下方的彩色葉子相互呼應,達到動靜、虛實平衡的狀態。如資深藝文報導者陳長華曾言:「他的態度是冷靜的,精神是偏向佛學禪意。他用更多的留白,強調無限延伸的冥想世界…對稱的內省安排,反映他心中的平靜和秩序感」。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