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的靈感來自朋友向他推銷的一塊地,據朋友向他描述,這是一綠野遼闊的好地,周圍有大石環繞,每顆石頭旁都長著一顆大樹。他沒有買下它,也不曾親眼目見,這個令他心動的桃花源形象轉換到他的畫中,卻成為一個瀰漫著疏離氛圍的孤島。像貓、狗或狐狸的獸是畫中的主角,牠們各自盤踞在自己的那方石頭上,形成島中之島的狀態相互孤立──只顧著護衛腳下的小小方寸,看不到島旁廣?自由的大地,以及走出去可能發現的豐富寶藏。此作雖然畫的是鄉土,但卻蘊含著濃濃的社會性,動物的可笑行徑,正反映出當代人敝帚自珍、畫地自限的心理機制與行為模式,以及在「唯我」的財富與權利競逐中的盲目與孤獨。出處:蔡昭儀,《巨視‧微觀‧多重鏡反:解嚴後台灣當代藝術的思辯與實踐》,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6,頁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