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瑛(1922-2011)生於福建長汀,1931年就讀福建省利師範學校,事師於謝投八(1902-1995),使他也自然承襲了其師詮釋的法國學院傳統。1948年來臺任教於臺北師專,來臺初期的版畫創作多以臺灣鄉村的風土為主,愉悅、悠閒的田園氣氛取代了戰前較悲情的創作題材,並將戰鬥版畫的木刻技法應用於田園風光的刻畫上。1960年代周瑛開啟了他抽象創作的道路,尤其1980至1990年代的「石之頌」系列作品被稱為其巔峰之作,他將「謄印法」發揚光大,藉由抽象構成與模板拓印表現特有的東方韻味。
《宮之牆(一)》為周瑛運用現成物之作。1995年開始,周瑛創作了一系列「木之讚」作品,取代先前以拓印的方式表現物質紋理,此系列轉由現成物的直接置入,產生與觀者更為親近的關係。中軸線坐落於中心,木材以大小不一的形狀有秩序地排列,成橫成豎,彰顯了木材美麗的紋理與結構,三角形與長方形木材錯落分布於其中,帶有秩序與永恆的韻律之美。周瑛以木材般的淺褐色調表現基底才斑駁老舊的表面,猶如古老遺跡般的紋理,恰與此作名稱「宮之牆」有所呼應,在簡約排列的木材與斑駁遺跡的質地相互作用下,深具個人哲學冥思之特性,也如同悠揚的樂曲般,如楚戈曾如此評論:「顯得特別突出,另有一種扣人心弦的說服力」。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