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底於北美館發表作品個展後。但接下來的近兩年時間裡,個人因為生活環境與步調發生重大的轉變…,心緒雜亂而無法靜心於創作工作中。我開始反省近十幾年來的創作過程中,「自己」在哪裡?是否呈現內心真正原我的精神狀態,80年代以來的創作形式與精神內涵是否還能真確的傳達創作意念。
90年代初,台灣文化界在本土文化意識抬頭下,面對外來的藝術思潮,已不再囫圇吞棗的心態全盤接受,但如何釐清找出適合台灣藝術主體性的環境,才是應該積極面對的嚴肅議題。自我在面對創作的心態也有不同以往的觀注角度,重新檢視什麼樣的創作形式和內容,最適合自己又能享受創作過程的孤獨美感。1998年秋近兩年的反省裡,逐漸進入水清濁澱的階段。我開始嘗試回歸以寫實繪畫技法,以「自己」為作品中的人物主體,置身於一個虛擬的場景,營造孤離、晦暗、不安的情緒…,提供了一種生活於都會的我,逃離現實生活,釋放潛藏於心靈深處被壓抑;但又不願或不能顯露出來的蠢蠢欲動的潛意識慾望的「原我」一個喘息、淨化的場域。撫慰於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慾望,一個戲謔與淺笑的權力。
無論透過何種形式,必定潛藏著創作者內在心靈狀態,它所表達的是以何種方式其「意識形態」。與個人於每個階段成長過程中與家庭關係互動、社會之集體價值判斷教化,經過對自身既有的思想模式反思與批判……。但因為以什麼態度面對嚴肅的生命存在價值,其實又與先天人格特質是息息相關的。
在面對回歸簡素的創作態度過程中,發覺在創作意念表達時,因社會禮教的道德規範不能碰觸,而強抑被遺忘、忽略、不經意地隱藏於意識底層的「密碼」,才是我對生命存在意義的渴望與衝動,是觸動完成自我生命的原動力…。每個人在其成長歷程中都有因不同的人、事、時、地、物,交錯羅織出的特殊又深刻的故事。我想企圖藉由作品傳達出個人「潛意識」中,騷動不安的靈魂與觀眾間產生心靈上的互動與共鳴。此外我的作品中有兩個很重要的隱藏其中的議題,「政治」與「情慾」。其中政治牽動著台灣幾十年來發展方向,深痛地影響生活在台灣社會的人們對生命觀看角度,作品氛圍其實是浮躁不安與無奈抗拒的婉約吶喊,是一種自我「危機意識」的表現。
「人」的題材,無論是在思想或藝術創作上,一直是社會解放過程中主要訴求的對象,也很能一針見血地反射出,現階段台灣社會物慾橫行的唐突與不安。呈現出一種人與社會的關係,是處於不確定感及強抑情欲不協調狀態。 近三年來創作過程中,有以往的快活、清晰自然,真正享受到簡素的創作心態,帶給我的自在。在這之前的創作歷程是醞釀這個階段作品,必要的累積過程,它是藕斷絲連似的線形的呈現。
「創作是享受孤獨的心靈深谷迴音,寂寞則是侵蝕意識的閃靈殺手」。出處:郭維國,《典藏目錄16》,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頁129。